信息工程学院
网站首页|学院简介|人才培养|学科与科研|党群工作|学生工作|师资队伍|合作交流|下载专区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人才培养>>本科生教育>>正文
课程建设
2016-12-28 17:30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近几年来,学院高度重视课程建设,确定了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以新一轮2009级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全面构建了电子信息类和数学类学科基础课,推行课程负责人制,倡导学科基础课、主要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精品课建设,并对学院培育精品课给予重点扶持。在2009级培养方案修订中,综合考虑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校、学院的具体情况,构建了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主要面向IT产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强,适应软件产业市场需求的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师、软件销售人员和技术维护人员。在培养方式上,采用前三年在校内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第四年到企业或公司实习并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校企联合 “3+1”模式培养;在培养内容上,以软件核心知识为基础,以实际软件开发能力培养为特色,培养具有实战能力的工程型软件人才。

为此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为三个阶段:

基础知识教学阶段:语言类基础课程,软件基础与数学基础,其他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技能教学阶段:软件分析与设计课程,软件过程与管理课程,软件开发技术课程,嵌入式系统与应用课程,信息系统与应用课程,网络系统与应用课程等;

工程实践教学阶段:暑期实习、企业软件工程项目实践与毕业设计。

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坚持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思想,加强通识教育,加强系统理论的应用介绍。具体包括三个课程类和十五个课程组,分别为:

(1) 通识教育课——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科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信息基础、外语、体育课程组。

(2) 专业基础课——电子技术、机械与工程、计算机原理、控制基础、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组。

(3) 专业课——基本控制、专业方向、专业前沿、专业实践课程组。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经过4年建设已经形成较完整、成熟的理论课体系。

理论课体系构建了电路原理——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随机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等课程群。

实践教学体系逐渐完善,每一阶段每一学年都要完成一个主题。

第一年,开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C语言),大一结束时在小学期开设“高级语言编程课程设计”实践课。

第二年,开设“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EDA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课程与实验,EDA技术课安排设计型实验,目的是了解新技术,学习和掌握数字逻辑原理和设计等技术。

第三年,开设“单片机原理和应用”、“电子系统设计”、“DSP原理与应用”等课程,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基于单片机的电子系统设计,同时结合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让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经过大三一年的学习和实践,快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学科基础平台,设置了专业方向模块,采用多种模式培养。

在培养计划中搭建数学平台和计算机平台,使数学基础课与数学专业完全一致,计算机类课程与计算机专业大体一致。这两个平台保证了数学素养和计算机素养的基本训练。

根据大连地区对不同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方向模块,以保证“有侧重”的培养目标。分为计算方向模块和软件方向模块两个课程模块。前者主要培养工程计算方面人才,后者是为了培养软件方面人才。通过增加任选课的办法,使两个方向既有融合又有交叉,形成一定的专业特色。

针对不同方向的学生采用不同模式培养。由于软件的发展异常迅速,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我们部分地采用了校企联合“3+1”模式培养,即前三年在校内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在第四年到企业或公司实习并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体系:

金融数学专业方向:在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上,将数学、金融、经济的有机结合,并彰显较厚重的数学学科基础;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将数学模型、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软件应用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与调查有机结合。

师范类专业方向:师范类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部分组成。

(1)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和人文素质。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物理、大学体育、计算机等课程。

(2)专业课程:由数学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构成。由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论、实变函数论、数学教学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几何、当代教育学、基础心理学、中学数学解题方法,以及数学史(选修)、初等数论(选修)、拓扑学(选修)等课程构成。

(3)教师技能课程:由微格教学、电教等课程构成。

(4)实践课程:该类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途径。主要目的是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教学能力,实现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包括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教育实践包括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社会实践采用多种形式,以课余时间为主,如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革: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涉及到全校各个专业,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校大局。学院一直非常重视该课程的建设工作,先后实施了分阶段考试及分层次教学等改革实践。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进行了网络化教学、无纸化考试与题库的建设,相应地调整了一些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践主编出版了2本规划教材。

(1)推行“1+X”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与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始终以信息获取和信息组织为基础,以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3)实行了网络化教学模式和无纸化可考试方式,大大提高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解决本专业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高等数学课改革:

高等数学课的教学改革立足抓好课堂教学,通过教材建设落实好教学内容,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学习内容,完成素质教育的系统目标。

课堂教学是主战场,其效率影响教学质量。通过对新教材的集体备课,使全体教师都从素质教育的新高度来审视以往的知识环节和课程内容,真正理解新教材向素质教育牵引的内涵,这一过程首先使教师得到了启发和引导。

怎样认识评价素质教学仍然使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把教学内容座位数学素质教育的载体,通过教学内容来落实数学素质教育。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从2007年就开始选用能较好体现数学素质教育的新教材。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共同向素质教育的目标努力,大部分教师参加了教材的编写工作,出版了一批辅助教材,作为主编编写了财经类院校《微积分》规划教材。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应贯穿于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利用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高数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努力把素质教育贯彻始终;利用辅导讲座的机会,提高学生们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从而提高数学素质。使学生们的成长足迹为知识到能力再到素质的跨越,确实体现素质因素中的“心智”两方面提高。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大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